周末出去串门,到了亲人的堂姐家里,许久不见,小外甥已经长成了大孩子。上了一年级的小男孩,似乎懂事明理了不少,一路拉着我们介绍他收集的那些宝贝,不一会儿,几个小朋友已经玩的不亦乐乎了。
看着如今活泼可爱的小外甥,四年前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没错,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我们见面的机会少的可怜,因为距离太远,因为工作太忙,所以总不能带上祝福来看看这个孩子。虽然见不上面,但是因为四年前的那次探望,心里一直记挂着他。
第一次见这个孩子,是在育儿医院的急诊室里,堂姐抱着一岁多的启启坐在椅子上做雾化服务,因为小儿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启启的小脸被憋得通红。印象中,那个冬天,堂姐抱着孩子跑了无数次医院,几乎每个周六的晚上都是被启启急促的咳嗽声惊醒……
如此爱生病的孩子,无非是因为有一个不常回家的爸爸和一个工作繁忙的妈妈。堂姐夫自己做生意,生下启启的前几年,几乎整日不回家,忙着陪客户喝酒唱歌谈生意。堂姐因为工作在市里,早出晚归,基本上早上还没等启启起床就得出门,下班到家孩子就已经睡着了。长期被爷爷奶奶带着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安抚,爷爷奶奶又不懂的早教,只能通过生病来寻求爸爸妈妈的关注。因为只有启启生病的时候,父母才能抛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和生意,回到他的身边,并带回大包小包的零食和玩具。这样一来,启启每次生病,都能得到父母不同寻常的关心和疼爱,生病也就成了他呼唤父母回家的绝招,并且百试不爽。如此,一直持续到上幼儿园,启启被姐姐接到市里亲自照料,启启生病的迹象才逐渐好转。
再见启启,是他四岁的时候,在市里堂姐家。堂姐夫依然忙着生意,启启在妈妈亲自照顾下,个头长了不少,体重也增加了,脸上的笑容也开始多了起来。启启似乎很喜欢家里来客人,一进门就扑到我的怀里……
“启启,叫舅妈,我是舅妈哦~”
“…妈…妈”出乎意料的,从启启口中叫出来的是断断续续的妈妈两个字儿,堂姐看看我,只能尴尬的笑笑。
后来堂姐告诉我,因为长时间不在启启身边,错过了陪孩子说话的最好时期,爷爷奶奶年纪已大,更不喜欢跟孩子交流互动,很多时候都是启启自己在玩玩具,爷爷奶奶在客厅看电视。没有语言刺激,启启到现在说话都还含含糊糊,只能清晰的说出“爸爸”“妈妈”“哥哥”……
如今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学了很多关于儿童发展、生命成长的知识,尤其是在听了东方启音老师TA沟通分析的生命教育课程之后,深知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对于婴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起初,婴儿需要的是母亲与自己的眼神交流,当婴儿逐渐长大,六个月以后开始呀呀学语,父母和家人对其回应的频率,决定了今后他语言发展的快慢。当宝宝对妈妈发出一声“啊”的音节,母亲能够及时敏感的回应一声“啊”,孩子就能体会到语言的趣味,一直将这种初期的互动进行下去。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能在父母的刺激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最初的单音节到后期的词汇、句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语言,有的孩子到了四岁仍然只能达到一岁半孩子掌握的词汇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很多父母都因为忙碌的工作,将孩子交给老人带,或者把孩子送往千里之外的家乡,做甩手掌柜。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富裕的生活,熟不知,在孩子有限的生长时间里,父母的缺席对孩子就是致命的伤害!四岁的启启就是这样的受害者,庆幸的是,堂姐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将孩子接回自己身边,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要再抱怨孩子说话少、人来疯、怕人怕生,在孩子三岁以前,给予他足够的安抚和爱,给予目光关注和热情,给孩子人生的白纸上涂抹明亮的色彩,孩子的一生,即便不是家产万贯,也能幸福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