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觉得孩子啥都会说了就不好玩儿了,可孩子真到了该说的时候不说,父母就会特别着急。有些孩子,说晚点我们也知道没事,有些孩子,我们很轻易就能找出问题来。
孩子啥都会说就不好玩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晚上下班和老婆聊起我家宝宝小栗子。老婆感叹:“小栗子越来越不好玩了。”我不解:“何出此言?”老婆说:“这娃,2岁9个月,啥都懂,啥都会说,啥都哄不住不上当了。”
因为我和老婆工作较忙,陪孩子时间相对较少,小栗子嘴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大词儿”,让人惊讶孩子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比如,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小栗子会说:“奶奶在后面穷追不舍呢!”(后来发现出自某绘本)。比如,孩子玩着玩着会来一句:“爸爸是个大瞎编!”(后来发现是某样玩具勾起他鲜活的回忆)。童言无忌,留下我一脸黑线。
说话晚也许是因为姿势沟通能力强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孩子“说话晚”确实给很多父母带来困扰,其中,有些是确实需要引起注意的,有些则是正常现象,例如孩子的姿势沟通能力强造成的“说话晚”。
语言本身及语言的发育过程是极为复杂的现象,除了生成语音的能力、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表达性语言)、理解别人语言的能力(感受性语言),非语言的姿势沟通能力,也在孩子语言和社交发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并不是只盯着父母的口型,而是会同时观察成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来理解语言的含义。而良好的姿势沟通,也是成功进行人际交往先决条件。当孩子能很好地用姿势来沟通时,语言就显得没那么必要,孩子自然也就开口晚了。
此外,孩子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评估也很重要。我见过一个小姑娘,父亲在香港工作,母亲是俄罗斯人,爷爷奶奶说四川话,平时在楼下玩时,小姑娘语言较少,但是,从她的眼神里,我感觉她什么都明白,只是可能大脑语言中枢过于忙碌,疲于切换不同的语言模式,所以,才显得语言能力有限。
不过,当发现有这些危险信号时,父母需要提起注意:
发现孩子对声音(尤其是父母的嗓音)无反应。
1岁时还不会叫爸爸妈妈。
1岁半时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包括用姿势表达,例如用手指),不能顺着家长指示的方向去探寻,也不能指着某样东西和其他人分享喜悦兴奋的心情。有这些现象,建议及时去医院,因为有候,“说话晚”是更为广泛的发育疾病的一种表现,比如整体发育延迟、孤独症谱系障碍、选择性缄默症,以及脑瘫,必须请专业的儿科医生面诊判断。
促进语言发育,生活中父母能做的有很多
在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方面,父母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读绘本时进行对话式阅读,让孩子评论图画和故事。平时多给孩子叙述“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日常活动,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及时回应,说话时配以肢体动作,避免用婴儿语气谈话,让孩子多接触新鲜专业的“大词儿”等等,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的语言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