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怎样对待儿童口吃

2018-01-11  东方启音  浏览:9124

  这些年来我陆续接到无数家长的网络或电话询问,有关他们的孩子口吃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回复:孩子口吃,只是挂在他们嘴上,却记挂在家长的心上。孩子开始没有口吃困扰,困扰的是家长,孩子后来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是家长强加上去的。

怎样对待儿童口吃

  所以与其让我矫正儿童的口吃,不如叫家长来参加口吃原理学习班吧。可是天下几乎没有一个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总是归咎于孩子自己不好好学说话。

  理论认为,对待儿童口吃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用任何办法的办法。

  为此,笔者借助公众平台推出系列理论有关儿童口吃的原创研究和实践文章,希望家长们能转发此文,让更多的家长不要误导孩子,不要伤害了孩子,还给儿童心灵的自由。

  不论是成人或幼儿,在感情激昂或发言意欲过急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一些口吃,这本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人对之会不加注意,注意了也毫不介意,即使被人提醒也认为这是家常便饭而并不大惊小怪。但有些就不是这样。当察觉自己小孩有了口吃(或者被别人提醒,或者受到老师的指责以及周围人们的嘲笑、讥讽)时,就好像“天要塌下来”,对它“高度”注意,注意和寻找孩子的口吃。当孩子的口吃被她(他)一次次地发现,会不断地去纠正和责骂。孩子就在家长的不断地提醒中总想努力地去防止口吃,不断强化了对口吃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恐惧、苦恼、念念不忘的心理情结,这就是儿童口吃发病的起因。

  如果你的孩子有口吃,请不要慌张。不管孩子的口吃是偶尔性的,还是经常性的,都不必紧张。因为口吃是一种人皆有之的正常生理现象,不光孩子会口吃,大人也会口吃。

  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向我们询问和求助有关孩子口吃问题。

  笔者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对待儿童的口吃“不用任何办法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大多数家长对此很不理解。叫她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口吃下去,实在于心不忍。在她们看来,口吃是一种不良说话方式,如不及时防范,就会形成口吃“恶习”,长大后就很难改过来,到时悔之晚矣。

  许多家长都误以为,孩子对口吃毫不在乎,如果家长再不管管,孩子就会随波逐流。其实,当孩子发生口吃,或者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时也着急,如果再加上家长的训斥和提醒,孩子必然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力不从心而感到害怕和不安。

  孩子自己也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说话,家长们更想方设法地纠正孩子的口吃。可当她们发现,越是努力关心、提醒、暗示,孩子的口吃越严重。失败的结果,不得不使家长们为孩子的前程忧心忡忡,从而四处寻求帮助。

  家长们的担心似乎不无道理。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们就直接告知说:“如果你一定要我们给予矫正的话,就请你们家长过来接受心理服务就可以,孩子就不必来了”。家长疑惑不解地说:“我们大人又不口吃,为啥要服务?”

  本来孩子口吃几下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情,但在一些望子成龙、明察秋毫的家长耳朵里,听起来如扎针般难受,成了天大的事情。

  这些家长非得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像电视上里的小明星伶牙俐齿地说话。如果孩子的语言出现一点点的偏差,她们就会焦急万分。

  笔者很少听到那种悦耳动听儿童诗朗诵,连我这个研究了几十年口吃的人都没发现孩子有口吃,而这位母亲竟然说发现一大串的结巴,真叫人无语。

  我们说:与其说是孩子患上口吃,倒不如说是孩子的家长太挑剔,心理有问题。国外也有人说:“口吃不在孩子的嘴巴里,而是在父母的耳朵里。”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就拿笔者的孩子媛媛来说。女儿三岁之前说话伶牙俐齿,可是到了上幼儿园中班却突然口吃的很厉害,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妻子和邻居都认为女儿的口吃是受到我的熏染,个别亲戚甚至还建议我们父女隔离一段时期。

  为了防止我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妻子对女儿实行严加管教:读课文时,孩子有点结巴,就会遭到训斥,甚至用毛线针抽打,罚她重读。

  因为工作关系,那时候我很少呆在家中。一次,我从外地出差回来看到女儿做作业流着眼泪,就问原因,当我知道情况后,我和妻子讲了许多造成口吃的道理,以后妻子再也没有管孩子口吃。

  孩子每次口吃,总会象做了坏事一般看大人的反应。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假装若无其事,根本不在意她的口吃(因为即使在乎了也于事无补,反而弄巧成拙),而且还会帮助她接下说不出来的话。

  大家都知道,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最大的。每当孩子口吃时,我们从不训斥孩子,也不提醒她“有话慢慢说”,就当放了个屁一样的毫不在意。

  由于我们的宽容,孩子在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因口吃而丧失过自尊,心理发育始终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不知道过了多久,大概是两三个月吧,孩子的口吃自然好了,说话很正常。

  时间一恍就是20多年,我的女儿不仅口齿十分的伶俐,而且学的专业还是新闻播音。

  其实,儿童在口吃的家庭(家族中有口吃者)中长大,很容易口吃。假如父母(或最亲近的人)不去在意孩子的口吃,孩子一般是不会患上口吃病的。

  作为父母,或者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不去责备孩子,甚至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孩子就不会遭受心理创伤。虽然发生口吃难免遇到外界的嘲笑,给孩子心理造成一些伤害,但这些伤害对孩子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因为孩子最在意的就是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的态度。如果这些最亲近的人都不去“关心”他的口吃,不去责怪他的口吃,孩子就不大可能落下心理阴影,当然也不会患上口吃病。

  有个妈妈向笔者陈述了她孩子的口吃情况——

  我的孩子27个月了。上个星期三,由于他不好好吃饭,我的心情当时也不是很好,就把他的胳膊不小心给掐破了。孩子只在我掐的时候哭了一声,我一直在骂他,骂得很凶,他一直被他姥姥抱着,特别老实的趴在姥姥的身上,很害怕的样子,从来没有过的害怕。第二天开始孩子出现说话口吃,而且这几天特别的厉害。

  我父亲也有口吃。我怕孩子会出现遗传。孩子很聪明,现在就可以背长长的一段三字经,十多首唐诗,唱几首儿歌。而且记忆力特别好,教他两次的英语单词就可以记住,不会忘记。现在突然变成了这样,我特别的恨我自己。这几天当我一不理他的时候他就会马上说:“妈妈,对不起,别生气。”我儿子天生胆小,只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就会一直跟在人身后。

  我真的好怕他会一直口吃下去,这几天我真的吃不下睡不好,听儿子说话口吃的声音我好心烦,好心痛,却又一直压抑着自己让他好好说,可是他太小了,根本不接受这种教育。我该怎么办?

  孩子是最美丽的天使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当初的口吃是由于被妈妈打骂造成的恐惧和无助所引起的。这本来是正常的心理和语言现象,过不了多久自然会消失。但细心的母亲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引起了高度关注,并且把她的担忧转嫁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了压力而使口吃越来越重。

  虽然不少母亲也懂得不该给孩子添加心理压力,也对孩子的口吃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要低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对大人表情的解读能力。父母的脸色、表情,一举一动,无不泄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口吃感到焦虑),而这些心理活动通过表情,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产生了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难免会受到各种外来因素干扰和刺激而导致口吃。疾病、打骂、惊吓、模仿、歧视、不良环境,经历坎坷等等,冲其量不过口吃诱发的因素而已,若没有心理因素从中作祟,决不会患上口吃病的。

  那么心理因素来自哪里?外界压力和思想认知。疾病、口吃环境、模仿、惊吓刺激、打骂训诫等都属于外部压力,由于孩子尚未具备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所以外部压力是造成孩子患口吃心理负担的主要因素。

  但外部压力也有多层次的。对孩子来讲,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父母和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关心”、“提醒”、“暗示”无异是悬挂在孩子头上的一把利剑,是压在孩子心上的三座大山。

  口吃的本质是对说话的恐惧和心理障碍。父母的训斥或提醒无疑会加重儿童说话恐惧,让孩子每次说话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以至脑部活动过于剧烈,正在发育的语言区经常处于混乱状态,最终对大脑语言区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父母不宜对儿童偶尔的口吃现象过于敏感。当儿童开始口吃时,千万不要给予提醒和不当的暗示,更不能嘲笑和施压。对孩子说话要慢、要轻,句子短一些,并认真的听儿童表达的内容,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

  当孩子因口吃陷入迷茫时,如果采用适当的语言和文字暗示,能有效中止“口吃习惯”的形成。比如,你可以这样暗示:口吃没有什么,大人也常这样;口吃的孩子都很聪明。你这么聪明,嘴巴肯定跟不上小脑筋的转动。如果跟不上怎么样啊?当然就会结结巴巴。就像宝宝跟着妈妈在街上跑,你跑不过妈妈,就会怎么样啊?宝宝会跌倒吧?还有,那些科学家、文学家、大英雄啊,那些电视里长得好看的叔叔阿姨们,他们说话有时也都会结巴几下。妈妈(老师)以前也有口吃,现在不也很正常吗?

  如果孩子听到这样的暗示,一定会很高兴。当别人再嘲笑他的时候,孩子因为在内心放下了(既然我崇拜的人都有口吃,我在意它干什么啊)就不再把口吃当一回事了。